转型升级看“铜山功夫”
来自铜山县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今年一季度,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04亿元,同比增长16.6%;1-4月份,财政总收入实现20.05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8亿元,同比增长6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0亿元。
“铜山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我们走的是‘存量规模化,增量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县委书记周宝纯说,对苏北县域经济而言,转型升级不是另起炉灶,也别指望一夜间到处都是“高科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内涵发展!
10亿元资本埋入地下,立足长远下“暗功夫”
周宝纯的话,有这样的事实作为依据:铜山县委围绕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编制了城区总体规划以及食品、机械、冶金、电子电器、玻璃等五大百亿产业规划。
为此,铜山砸进去10余亿元的资金,对88平方公里的规划核心区进行地下电网、通讯网、水网等管网铺设,形成纵横交错地下管网,并全部与徐州市区地下管网联通。
10亿元悄无声息地埋在地下,把徐州的优势也变成了铜山的优势,提高了生产要素跨地域无障碍流动的能力,打造出铜山发展的大舞台。
去年,该县专门拨出1000万,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和“千万元人才培训计划”,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企业家培训中心。已经组织了120名民营企业家参加了两期清华大学企业家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同时,县财政还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基金,用于重点产业培育、重点企业扶持、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
铜山工业起步较早,存在“五小”企业多、改制遗留问题多等问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铜山果断关闭300多家“五小”企业,同时投入2亿多元,分流2万多企业人员,完成企业改制,从而理顺了铜山的经济秩序。
“社会综合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也是企业的生产力。”一位长期在铜山工作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届县委县政府不搞轰轰烈烈的面子工程,而是花了不少暗功夫,但却抓住了发展平台、企业人才、经济秩序这些根本,解决了深层次问题,为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扶植创新升级,引领产业航向下“实功夫”
县长毕于瑞介绍,铜山县在把2010年确定为“产业转型升级年”之后,为自己制定了三个“90%”的目标: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90%、亿元项目投资占工业总投资90%、项目进园区落户率90%。同时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业转型升级。
做大产业规模是扶植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功夫。在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车辆车桥专业化生产企业,是徐工集团最大的车桥供应商;徐挖机械有限公司的挖掘机产销量在民营企业中居行业第一。现在,该企业正和500强企业约翰迪尔建设约翰迪尔工业园和徐挖工业园,总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成为铜山县域经济一个新增长点。该县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截至目前,完成产值1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7.5亿元,一跃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强势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据了解,去年以来,铜山县已有180家企业进入销售收入亿元“俱乐部”,占全县6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5.2%,亿元企业群体成为铜山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自主动力。
在此基础上,铜山县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产业规划原则,以“一区三园”(即铜山经济开发区、维维食品产业园、利国冶金煤化工产业园和南部物流产业园)为主平台,推进一大批大企业纷纷落户园区。产业的集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和档次的提升,有助于优势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扶植自主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5月15日,徐州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永文,从县科技局喜滋滋抱回了一块“江苏省车载多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牌子。这标志着该公司在车载多媒体研发方面成为全省同类产品研发的“总部”。
与此同时,铜山县对县内已有的存量产业,进行优化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拉长产业链条,做响品质品牌;对招商引资引进的“增量”产业,则实行一步到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新医药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及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点对点、产业链招商,力争新型工业化项目超过30%,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竞争优势。目前,铜山县已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成为全省工程机械、功能食品、电子电器等高端产品研发推广的“大本营”。还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36个,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4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7.85%。
分类考核乡镇,各显神通下“巧功夫”
5月23日,正值星期天,铜山县伊庄镇党委书记杨明正徒步行走在吕梁山上,查看景区道路安全情况。镇里的“金杏采摘节”即将拉开帷幕,届时每天都有数万市民前来观光、休闲、摘果。这些天来,杨明每天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这庞大旅游人群进一步拉动镇里居民的收入?伊庄镇位于正在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的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腹地,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发展旅游经济优势明显。杨明告诉记者:工业不是伊庄的优势,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旅游经济。
铜山县乡镇多、差别大,以往的考核,始终是经济强镇位次靠前,偏远穷镇排位垫底。去年以来,铜山一改过去的考核方法,不再用同一标尺考核所有乡镇,而是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把21个镇(场)划分为工业镇、工农并重镇、农业镇三种类型,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目标值。伊庄镇和汉王镇即被定位为生态旅游农业镇,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
记者了解到,为把分类考核落到实处,该县在实施分类考核的同时,又推出了县管领导干部“目标承诺、责任公示”电视直播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电视直播大会,各单位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向全县群众“摊牌”,接受社会监督。
分类考核使得以往那种“镇镇点火、处处冒烟”抢上工业项目的现象成为历史。铜山各镇都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柳泉镇是徐州重要的钢铁、冶金产业基地,镇里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到目前,集聚区拥有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去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40.8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
目前全县21个镇(场)已形成六大产业方阵。翻开今年铜山县经济工作会议表彰名录,记者看到,以木材加工和三产物流为主导产业的三堡镇依然保持全县第一名的位次,而其余的各镇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利国的钢铁冶金,柳新的建材、卫生材料,马坡的玻璃,张集的食品,棠张的轻纺,何桥、黄集的农副产品加工。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分类考核,不是一个经济指标了,其实是更全面更严格了。”棠张镇党委书记鹿守恒深有感触地说,“发挥各自优势,我们干得也更顺手、更有劲了。”
“铜山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我们走的是‘存量规模化,增量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县委书记周宝纯说,对苏北县域经济而言,转型升级不是另起炉灶,也别指望一夜间到处都是“高科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内涵发展!
10亿元资本埋入地下,立足长远下“暗功夫”
周宝纯的话,有这样的事实作为依据:铜山县委围绕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编制了城区总体规划以及食品、机械、冶金、电子电器、玻璃等五大百亿产业规划。
为此,铜山砸进去10余亿元的资金,对88平方公里的规划核心区进行地下电网、通讯网、水网等管网铺设,形成纵横交错地下管网,并全部与徐州市区地下管网联通。
10亿元悄无声息地埋在地下,把徐州的优势也变成了铜山的优势,提高了生产要素跨地域无障碍流动的能力,打造出铜山发展的大舞台。
去年,该县专门拨出1000万,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和“千万元人才培训计划”,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企业家培训中心。已经组织了120名民营企业家参加了两期清华大学企业家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同时,县财政还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基金,用于重点产业培育、重点企业扶持、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
铜山工业起步较早,存在“五小”企业多、改制遗留问题多等问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铜山果断关闭300多家“五小”企业,同时投入2亿多元,分流2万多企业人员,完成企业改制,从而理顺了铜山的经济秩序。
“社会综合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也是企业的生产力。”一位长期在铜山工作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届县委县政府不搞轰轰烈烈的面子工程,而是花了不少暗功夫,但却抓住了发展平台、企业人才、经济秩序这些根本,解决了深层次问题,为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扶植创新升级,引领产业航向下“实功夫”
县长毕于瑞介绍,铜山县在把2010年确定为“产业转型升级年”之后,为自己制定了三个“90%”的目标: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90%、亿元项目投资占工业总投资90%、项目进园区落户率90%。同时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业转型升级。
做大产业规模是扶植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功夫。在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车辆车桥专业化生产企业,是徐工集团最大的车桥供应商;徐挖机械有限公司的挖掘机产销量在民营企业中居行业第一。现在,该企业正和500强企业约翰迪尔建设约翰迪尔工业园和徐挖工业园,总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成为铜山县域经济一个新增长点。该县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截至目前,完成产值1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7.5亿元,一跃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强势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据了解,去年以来,铜山县已有180家企业进入销售收入亿元“俱乐部”,占全县6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5.2%,亿元企业群体成为铜山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自主动力。
在此基础上,铜山县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产业规划原则,以“一区三园”(即铜山经济开发区、维维食品产业园、利国冶金煤化工产业园和南部物流产业园)为主平台,推进一大批大企业纷纷落户园区。产业的集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和档次的提升,有助于优势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扶植自主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5月15日,徐州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永文,从县科技局喜滋滋抱回了一块“江苏省车载多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牌子。这标志着该公司在车载多媒体研发方面成为全省同类产品研发的“总部”。
与此同时,铜山县对县内已有的存量产业,进行优化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拉长产业链条,做响品质品牌;对招商引资引进的“增量”产业,则实行一步到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新医药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及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点对点、产业链招商,力争新型工业化项目超过30%,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竞争优势。目前,铜山县已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成为全省工程机械、功能食品、电子电器等高端产品研发推广的“大本营”。还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36个,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4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7.85%。
分类考核乡镇,各显神通下“巧功夫”
5月23日,正值星期天,铜山县伊庄镇党委书记杨明正徒步行走在吕梁山上,查看景区道路安全情况。镇里的“金杏采摘节”即将拉开帷幕,届时每天都有数万市民前来观光、休闲、摘果。这些天来,杨明每天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这庞大旅游人群进一步拉动镇里居民的收入?伊庄镇位于正在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的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腹地,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发展旅游经济优势明显。杨明告诉记者:工业不是伊庄的优势,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旅游经济。
铜山县乡镇多、差别大,以往的考核,始终是经济强镇位次靠前,偏远穷镇排位垫底。去年以来,铜山一改过去的考核方法,不再用同一标尺考核所有乡镇,而是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把21个镇(场)划分为工业镇、工农并重镇、农业镇三种类型,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目标值。伊庄镇和汉王镇即被定位为生态旅游农业镇,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
记者了解到,为把分类考核落到实处,该县在实施分类考核的同时,又推出了县管领导干部“目标承诺、责任公示”电视直播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电视直播大会,各单位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向全县群众“摊牌”,接受社会监督。
分类考核使得以往那种“镇镇点火、处处冒烟”抢上工业项目的现象成为历史。铜山各镇都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柳泉镇是徐州重要的钢铁、冶金产业基地,镇里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到目前,集聚区拥有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去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40.8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
目前全县21个镇(场)已形成六大产业方阵。翻开今年铜山县经济工作会议表彰名录,记者看到,以木材加工和三产物流为主导产业的三堡镇依然保持全县第一名的位次,而其余的各镇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利国的钢铁冶金,柳新的建材、卫生材料,马坡的玻璃,张集的食品,棠张的轻纺,何桥、黄集的农副产品加工。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分类考核,不是一个经济指标了,其实是更全面更严格了。”棠张镇党委书记鹿守恒深有感触地说,“发挥各自优势,我们干得也更顺手、更有劲了。”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